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資料圖】
專題:北京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系列活動 新時代、新基金、新價值
過去十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經歷了高速發展,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從約八萬億快速增長至三十多萬億,產品結構、投資者結構、投資策略等方面也發生顯著變化。但是,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基金公司規模導向、基金考核排名壓力等,公募基金行業面臨著新的挑戰。
近期證監會出臺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堅持以投資者為本,督促行業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最佳利益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并貫穿于公司治理、產品發行、投資運作、考核機制等基金運營管理全鏈條、各環節,恪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義義務,實現從重規模向重投資者回報轉型”是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
國新國證基金認為,以投資者為本,首先要深刻理解投資者的需求,不同的投資者有著不同的風險偏好、投資目標和投資期限,因此需求也各不相同。年輕的投資者可能更傾向于追求長期的較高回報,能夠承受一定的風險,以應對諸如養老、子女教育等長期目標;而臨近退休的投資者則更注重資產的穩健性,對風險的容忍度較低。因此,公募基金只有切實將投資者的需求與利益放在首位,不斷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才能在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與投資者共同走向財富增長的未來。
國新國證基金認為,推動公募基金向投資者回報轉型,必須將“以投資者為本”理念貫穿于經營管理全鏈條,需要通過一系列可落地、見實效的具體舉措,切實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與信任度:
一是針對不同風險偏好的客群,差異化設計產品方案,如純債型基金、“固收+”、權益類基金等,豐富產品線供不同需求的投資者靈活選擇。
二是完善考核激勵與投研文化,筑牢“以投資者為本”的底層支撐。從組織與文化層面保障轉型落地,培育“長期主義”投研文化,鼓勵研究員與基金經理深入企業調研、跟蹤產業趨勢,避免盲目追逐熱點與短期博弈,通過扎實的基本面研究創造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三是強化信息披露與溝通,構建透明互信關系以“看得懂、信得過”為目標,提升信息傳遞的透明度與有效性。如優化定期報告內容,重點說明基金當期投資策略執行情況、對后市的判斷與調整思路,幫助投資者更好理解基金運作背后的邏輯,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誤解。
國新國證基金將“以投資者為本”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口號落實到成效,切實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與信任度,推動公募基金行業真正回歸“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本源,與投資者共同實現財富的長期穩健增長。
風險提示: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應詳細閱讀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了解本基金的具體情況。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和其投資人員取得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也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
關鍵詞: